新闻分类

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电话: 0538-5078+587
传真:0538-5096123转681010
邮编:271000
E-mail:446761120@qq.com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凤台路31号泰科创业中心

您目前所在位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余热锅炉|GGH换热器|废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器|高温换热器|ORC低温余热发电|全焊接板式换热器|气气换热器|脱硫脱硝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也使钢铁行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面对“新常态”,钢铁企业的经营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钢铁行业的发展在短期和长期内分别面临着怎样的制约?企业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加以应对?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冶金报》记者于7月23日采访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继民。
 
记者: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钢铁行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朱继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论述,包含了三层内涵,即经济增速变化的“新常态”、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宏观政策的“新常态”。从当前钢铁行业的运行环境来看,也同样进入了这3个“新常态”。
 
第一,钢铁行业进入了低速增长的常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钢铁产业也实现了快速扩张。尤其是2000年以来,全球粗钢产量从2000年的8.3亿吨增长到2013年的15.8亿吨,增加7.5亿吨;同期,中国的粗钢产量从1.3亿吨增长到7.8亿吨,增加6.5亿吨。在这13年间,中国粗钢产量的增量占到全球粗钢产量增量的86.6%。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这样的增长速度既体现了钢铁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也形成了钢铁行业规模急速扩大的粗放增长方式。
 
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尤其是在我国国民经济构成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了第二产业增加值。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因此,尽管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了7.4%,但钢材消费的增速没有同步增长。这体现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的新变化:由服务业带动的增长将成为我国未来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钢铁行业的增长速度也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征,进入了低速增长的常态。2013年,我国粗钢产量增速由此前的两位数回落至7.5%,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国粗钢产量增速进一步回落至2.99%。同期,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仅增长0.4%,如果考虑社会库存和企业库存的变化情况,国内粗钢消费量实际上同比仅增长了2%左右。
 
第二,钢铁行业进入了结构调整的常态。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作为钢铁下游的制造业也在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这种转型导致市场对于中高端钢材的需求在上升,但对中低端钢材的需求没有明显的拉动。尤其是制造业对材料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倒逼钢铁企业同步提升服务能力。再加上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尤其是面临资源、环境的巨大约束,更加强调绿色发展,国家新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制订了钢铁等行业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从明年起开始执行,其中部分指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都对钢铁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严峻的考验。钢铁行业的发展必须从数量的增长转变为质量的增长、服务的增长和绿色的增长。
 
与此同时,在低速增长的背景下,化解产能过剩的深层次矛盾和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迫切要求,也将成为钢铁行业的常态。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钢铁行业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经历过痛苦的结构调整的过程,适应了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而我国钢铁行业在“新常态”倒逼下的转变才刚刚开始。
 
第三,钢铁行业进入了宏观政策改革调整的常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新一轮改革的大幕。本轮改革围绕着如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展开。钢铁行业在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中,最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就是如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围绕这个方面,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且将陆续到位。这些改革措施将逐渐为钢铁行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包含执法的公平、环保的公平、税收的公平、流通秩序的公平、资源配置的公平,等等。钢铁行业需要在新的环境下加快改革发展,适应以改革调整为核心的宏观政策“新常态”。
 
在这样的“新常态”面前,钢铁行业必须思考自身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的方向和思路,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记者:钢铁企业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
 
朱继民:现在,我们看到钢铁行业的企业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注重扩大产能的规模化发展转为注重品种质量提升的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非常清晰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在2012年之前,钢铁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最高时甚至超过30%。从去年开始,这种局面发生了明显的转变。2014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为1.195万亿元,同比增速从去年同期的增长4.71%转变为今年上半年的下降4.2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75亿元,同比增速从去年上半年的增长5.88%转变为今年上半年的下降7.08%。钢铁行业已经成为全国19大行业当中,完成投资同比下降最多的行业。
 
二是从注重产量效益的增长模式转为注重综合效益提升的增长模式。过去在市场形势好的时候,钢铁行业一直注重依靠扩大规模来提高企业的效益。但在2012年之后,这一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整个钢铁行业吨钢盈利水平微乎其微,2012年全行业主营业务利润大幅亏损,2013年主营业务利润为数很小,今年上半年主营业务利润仍然亏损。这就要求钢铁企业必须从依靠扩大产量提高效益转为注重综合效益的提升,在做强主业的同时,谋划优势多元产业的发展。当前,很多钢铁企业都开始注重从加工服务、循环经济、矿产开发、物流、贸易、金融、投资等其他板块中获取更多的效益,用来弥补钢铁主营业务的亏损。一些钢铁企业多元产业贡献的利润已经远远超过钢铁主业,成为企业提升综合效益的重要支撑。
 
三是从注重提高产品竞争力转向同时注重综合竞争力的改革、优化和提升。过去钢铁企业更多地关注能否开发出高端产品、能否卖个好价钱,但随着各企业研发和模仿的速度加快,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盈利能力也在下降,钢铁企业已经开始从单纯注重产品的竞争转向注重综合竞争力的较量。部分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产线对标”为主线,大力改善产品结构和成本结构,使资金、产线、人力等资源要素的配置更优,实现了从“失血”到“造血”的转变,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了飞跃。
 
四是从注重硬实力的打造转向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未来,钢铁企业的产线配置等硬件实力将趋于雷同,企业间的竞争将集中在软实力的比拼上。在此背景下,钢铁企业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氛围空前高涨,各钢铁企业均开始重视内部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在体制改革方面,很多企业加快组织结构的调整,建立“产销研”一体化的团队,加快响应市场、适应市场的内部反应速度,加强企业内外资源的整合,形成市场化的新的产业板块;在机制改革方面,钢铁企业将过去注重指标的考核改为注重最终绩效的考核,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些钢铁企业集中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科研资源进行品种研发,有些企业进一步吸引了国内外的专家为自身转型发展服务;多数钢铁企业都与高校、科研单位共建平台,加大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力度。相当一部分钢铁企业已经由过去注重制造能力的提升转向同时注重服务能力的建设,从注重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转向同时注重经营模式的变革。还有一些钢铁企业从注重生产经营转向同时注重环境经营,打造负责任、讲诚信的良好企业形象,系统打造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五是从注重国内发展转为开始谋划实施国际化发展。在资源保障方面,近年来,国内钢铁企业在海外资源的投资和布局上取得了积极进展,武钢、宝钢等钢铁企业的海外权益矿数量大幅增长。在生产布局方面,渤海钢铁集团在美国布局建设了无缝钢管生产项目,部分钢铁企业已经开始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布局建设钢铁生产项目。在经营服务网络方面,部分钢铁企业已经开始谋划与国际大型钢铁贸易商开展资本层面的合作,部分领先的钢铁企业已经开始在海外布局汽车板、硅钢等高端产品的加工配送网络。
 
六是企业间、产业间开放合作的愿望增强,并不断探索出新的合作模式。在企业间合作方面,部分钢铁企业将安赛乐米塔尔、浦项、蒂森克虏伯等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管理资源和服务资源引入到国内,与自身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需求相结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少数省、区、市开始推进民营钢铁企业在资本层面进行实质性的兼并重组,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山西部分钢铁企业在购销领域开展协同合作,形成了采购和销售两头的优势;部分地区的同类型钢铁企业开展信息交流和自律合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产业间合作方面,很多优势钢铁企业与下游用钢企业建立了共同研发合作的平台,将服务延伸到用户企业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当中;由政府有关部门推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重点企业牵头、相关企业参与,成立建筑钢结构、海工钢、耐蚀钢等7个产业联盟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间的协同创新。
 
记者:从短期看,哪些因素阻碍着钢铁行业走出低谷?
 
朱继民:钢铁行业下一步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急迫的问题和严峻的压力,需要引起钢铁企业的关注。
 
一是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集中度过于分散、结构性的同质化恶性竞争导致钢材价格长期低迷、企业盈利能力差带来的经营压力。这是当前钢铁行业的主要矛盾,是钢铁企业面临的主要压力,是依靠自身难以突破的困局。
 
二是融资困难、“造血”功能弱、资金使用效率低带来的资金压力。受产能过剩影响,银行对钢铁行业的贷款明显收紧;债券等间接融资手段的成本较高,钢铁上市公司股价低于净资产价格,股市基本失去了融资功能;钢铁企业自身盈利水平低,难以依靠自身生产经营补充资金。钢铁企业要高度关注资金链的安全问题。
 
三是公平竞争的环境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面临许多障碍,企业需要高度关注改革进程和加快自身改革。
 
四是国内矿山企业与国外矿山企业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状态之下。国内矿山税负过高,无法与国外矿山进行公平竞争。尤其是在铁矿石价格进入下降通道之后,给国内矿山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压力。解决不好,仍会对钢铁企业构成威胁。
 
五是在新的《环境保护法》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以后,钢铁企业在环保设施建设运营以及环保指标的达标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压力。部分钢铁企业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会因难以达标排放而面临退出的问题。
 
六是国际市场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对钢材产品出口的增长造成压力。这将对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的矛盾造成不利影响。
 
面对这些压力,钢铁企业需要将其转化为下一步生存发展的机遇,在压力的倒逼下,强化改革调整创新,全面优化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水平,适应“新常态”带来的经营发展环境的变化。
 
记者:在经历了多年的结构调整之后,当前阻碍我国从钢铁大国转变为钢铁强国的制约还有哪些?
 
朱继民: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已经是钢铁大国了,距离钢铁强国还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是最难跨越的一步,需要国家层面的深化改革和企业层面的改革创新相结合才能实现。
 
制约我国由钢铁大国转变为钢铁强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如何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钢铁行业中普遍存在进入门槛不公平、环保要求不公平、执法程度不公平、税收政策不公平等现象,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如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过去,地方政府对于当地经济的主导能力过强,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有效发挥,导致一些企业的发展偏离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同时也影响了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之后问题的解决,以及集团化发展战略的正确实施。
 
三是如何构建合理的、有竞争力的产业布局和企业竞争格局。我们还没有形成部分世界级的领先企业、区域级的优势企业、有竞争力的专业化企业相结合的不同层次、不同分工的市场格局,导致我们在技术研发投入、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跟不上国际顶尖钢铁企业的步伐。
 
四是怎样打破体制性障碍,使资源要素得到更高效的配置。我国的钢铁企业隶属于不同的体制和区域之下,不同的所有制结构和不同的地域归属,导致钢铁企业很难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解决兼并重组的管理、税收和利益分配等问题,都迫切需要打破这种体制性障碍。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这一改革的方向正是解决上述制约因素的关键所在。我相信,随着改革方案的深入推进,一定会创造出有利环境,一定会推动钢铁行业解决上述问题。与此同时,包括宝钢、太钢、兴澄特钢等在内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已经发展起来,我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已经具备坚实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钢铁强国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热管换热器|热管锅炉|低温全凝换热器|余热制冷|换热器软件下载|喷流换热器|相变换热器|垃圾焚烧换热器|腐蚀换热器